解放思想 大力发展传统手工业
市手工业联社主任 贺晔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陕西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作为全市城镇集体经济管理部门,有责任配合有关单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传统手工业,为“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作出贡献。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榆林早在秦汉时期制革、皮毛、铁、铜、金、银、木、石等诸业就已兴起。新中国成立前,手工业比较兴旺,俗称“五色匠人”(铁、木、毡、石、柳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传统手工业积极扶持,手工作坊生产转变为群众合作的生产模式,发展了集体经济。尤其是1958年至1993年间,榆林手工业发展较快时期,形成毛织业、皮革、皮毛业、服装和鞋业、工艺美术业、造纸、印刷业、家具业、金属制品、日用杂品等行业。年产值近亿元,先后有30多种产品荣获部、省优称号。1992年前后,羊毛地毯年产量达到25万多平方尺,生产人员近2000人,60%以上产品出口,创汇2600多万美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榆林传统手工业逐步走向萎缩,大部分企业处于关停状态。目前,全市传统手工业产品以地毯、石雕、剪纸为主,且大多是民营企业和家庭式作坊。地毯年产量约6万平方尺,产值700万元。石雕、石刻主打产品是石狮、石碑、石匾等,石狮工艺精巧,形象逼真;石碑、石匾艺术典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名,但竞争激烈、秩序混乱,产品也缺乏创新性。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我市从事传统手工业的工程师、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已经凤毛麟角,为数甚少。
发展传统手工业产品的意义
振兴和发展传统手工业对保持社会文化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有极高的工艺美术创作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情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发展传统手工业,提高创新传统手工业产品的制作工艺技术,能继承和发展我市的传统文化和工艺技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还可安置一部分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发展、挖掘传统手工业产品和工艺美术产品,对建设榆林特色文化大市,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构建一体两翼新型工业体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展传统手工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传统手工业出现萎缩状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思想保守,创新意识缺乏。生产者大多以传统产品为主,缺乏与同行交流学习意识。产品品种陈旧单一,缺乏较高的欣赏价值。产品知名度或制作者知名度不高,缺乏自我推荐和宣传意识。
自身素质不高,能力差。传统工业企业的发展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管理粗放,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这成为制约我市传统手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资金严重不足,且使用成本巨大。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商业银行难以给中小微企业放贷,政府对传统手工业企业的财政支持也不足,使一部分企业只好走民间融资渠道,这就使企业发展不可能有长远规划,且资金成本巨大,所以融资难是传统工业企业的心头之痛。
缺乏较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绝大部分企业对现有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状态的评价较低,基本没有大中专毕业生,更没有科班出身的专门人才,技术人员短缺,企业发展失去后劲。
改革开放以来原有企业大多关停倒闭,目前传统手工业以手工作坊为主,分散零星,形不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传统意义上的手工业,长期归轻工业局(手工联社)管理,随着体制改革,目前由工信局、中小企业局和手工业联社多头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的真空区,为企业提供的各种服务难以到位。
对发展传统手工业的建议
根据目前我市传统手工业发展现状,结合市场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我市传统手工业的振兴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成立榆林市促进传统手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主管市长任组长。明确管理部门和职责,理顺工信局、中小企业局、手工业联社关系,设立“榆林市工艺美术协会”,为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综合运用财政等一系列经济手段,扶持传统工业企业的发展。完善传统手工业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融资、技术、人才、产供销服务。保护和培养传统手工业技术人才,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工作,领办或创办企业。并能完善育人机制,像西欧发达国家一样,形成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考核、认证的制度。加大对现有传统工业企业的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参加比赛、评级、展销等活动。引导和组织企业申请专利,以维护自身权益。向在传统手工业方面做得较好的山西省、山东省等学习,出台一些扶持传统手工业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以促进传统手工业的恢复和振兴。